学习“全国文明家庭”张舜芳的先进事迹
张舜芳一家是潮汕地区远近闻名的拥军模范。自1990年起,这个家庭就成为驻揭“红一团”干部子女茁壮成长的园圃。26年间,张舜芳从军娃们的“张妈妈”变成了“张奶奶”,但这一家子的爱军拥军情怀,始终浓烈如初。说起来,张舜芳一家可谓“军人世家”:张舜芳的父亲是革命游击队员,她的丈夫、儿子、大女婿和二女婿都是军人。“我从小就是听着军歌长大的,家里人也大部分都是军人,这让我们对军人有着天然的感情。”张舜芳说。1990年之后,张舜芳一家与“军人”的连结就更深了。那年8月,“红一团”驻地因离榕城较远,当地教学条件有限,于是将30多名军人后代送到当时的市师范附属小学和附近的中学就读。“军娃”们早晚随着部队车辆上学和回家,中午和放学后这段时间的寄读就成了问题。张舜芳一家既是军属,住处又毗邻市师范附属小学,便受委托帮忙照顾这些“军娃”,解决“军娃”们中午吃饭、做作业的问题——这一“养”就是26年。26年来,前前后后共有300多名“军娃”寄住张舜芳家中。这个热情有爱的大家庭,也就成了300多名“军娃”心中永远的家。
“军娃”们永远的“张妈妈”
26年之间,张舜芳与“军娃”们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房主与房客关系,张舜芳把“军娃”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来照顾,而“军娃”们,也将她当做了“张妈妈”。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,“军娃”们清晨5点多就要起床,从部队乘车颠簸20多公里,来到市区“张妈妈”家这个中转“接待站”,接着才往学校走,赶赴上午7时的课堂。由于太早起床,有的孩子没吃饱就去上课,张舜芳便掏钱买了包子等早餐送到幼儿园;天气转凉时,有的孩子没添衣裳,张舜芳就将家里早就为“军娃”备好的棉衣给他们穿上。此外,有的“军娃”上幼儿园才3岁,每天在学校和军营来回跑不方便、有的军嫂因病住院或其他原因带不了小孩,这些“军娃”就在张舜芳家居住,由他们一家照料孩子们吃饭、洗澡、睡觉,接送他们上学、放学,最长的达一个多月。“我们深知军人的不易,所以更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,让军人的后代们得到良好的照顾。”张舜芳说,最高峰时,家中寄住了30多名“军娃”,而其时她丈夫下岗靠打工赚取收入,自己开小店,自家也有儿女,家庭经济不宽裕,但她仍决心义务照顾好这些“军娃”。
1997年6月10日,9岁的“军娃”小张在校爬高不慎摔折了左手,张舜芳得知后立即冒着大雨将小张送往医院治疗。由于小张的母亲已去世,父亲又抽不开身到医院护理,张舜芳就主动挑起护理小张的重担,出院时还垫付了2000元的医药费,并将他留在自己家里,悉心照料直到痊愈。如今小张已是湖南省某部队的一名连长,屡次邀请张舜芳到湖南游玩,他要亲自给“张妈妈”当导游,好好报答她。
如今,张舜芳是市老年干部大学的一名学生,她的大女婿、二女婿和儿子谢辉也已相继从部队转业回到揭阳家,而脱下军装的儿子、女婿们,也都自觉地加入母亲的拥军团队中来,致力于军民共建活动。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,驻揭“红一团”与揭阳市老年干部大学也建立了军民共建关系。
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后,张舜芳的拥军热情就更高了。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,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,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他还提倡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,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。”她满怀激情地说,“爱国拥军就是我们的家风,我希望这种家风能传递开去,社会上更多的人关心照顾军人家属、后代,为军人解除后顾之忧,促进军民关系的发展!”